ISO认证认可新闻动态、数据与认证知识
在认证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2025年,企业为获取ISO等体系认证常面临收费陷阱。部分机构通过隐蔽的收费模式抬高成本、拖延流程,甚至导致认证失效。本文聚焦三类高风险收费模式,为企业提供避雷策略。
1.低价签约后加价:拖延流程坐地起价
部分机构以远低于市场价的“初审优惠”吸引企业签约,但签约后刻意拖延咨询服务及审核进度,待企业因投标或合规需求紧急时,要求支付高额加急费。此类操作不仅扰乱企业计划,还可能因流程缩水导致认证结果存疑。建议企业在签约前明确合同条款,要求书面约定服务周期及费用上限,并优先选择报价透明、无隐形附加的机构。
2.审核阶段隐性收费:刻意设障索要红包
部分机构在审核环节通过“找茬式挑刺”制造障碍,暗示企业支付额外“红包”或整改费用。此类行为不仅违反行业规范,还可能因贿赂风险影响企业信誉。合规的认证流程应基于客观审核标准,企业若遇审核人员不合理要求,可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或认监委投诉,并留存沟通记录作为证据。
3.初审低价年审高价:捆绑企业长期买单
某些机构以极低初审费用吸引客户,却在年审阶段大幅提高监督审核费用,利用企业已投入的沉没成本迫使其接受高价续费。此类模式长期成本远超市场均价。企业应在合作前要求机构提供全周期费用清单,对比行业均价(如ISO 9001认证年审费通常为初审的30%-50%),避免被“低价陷阱”套牢。
避雷关键:资质核查与合同规范
核查机构资质:通过国家认监委官网查询认证机构备案信息,警惕无国内资质的“洋招牌”机构;
规范合同条款:明确服务内容、周期、费用结构及违约责任,拒绝模糊表述;
警惕中间转包:选择直营服务机构,避免因多层转包导致需求误读或流程失控。
企业认证是提升管理能力和市场公信力的重要手段,但选择机构时需保持审慎。若遇到上述收费模式,应立即终止合作并转向合规渠道,以保障认证效力与企业利益。